复试到来。学生紧张,这是最后一战,生死攸关。
导师到底想要哪种学生,我该如何表现自己?考生们不断猜测。
导师也紧张,名师易,寻徒难,导师们眼巴巴地期待着能在复试中发现能让其眼前一亮的学生。但总有不少学生们在复试中,表现不佳,不可以充分表现我们的才华。导师们不断遗憾。
为此,大家采访了五位导师,搭起这条桥。
王德华:博士,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,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,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,中国动物掌握副理事长,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,《兽类学报》主编等。
李明阳:南京林业大学,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,教授。研究范围:生命科学|生态学|景观与地区生态学。
文双春: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国家杰出年轻人科学基金获得者,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。
吕喆: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系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培养硕士33人,其中2人获得省出色硕士论文奖,培养博士8人;(文章来源《求学考研》杂志)其中3人获得教育部博士生学术新人奖。
李教授,北京理工大学。
Number1 联系导师
每年考研复试之前,考生最纠结的一个问题是什么?没错,是需不需要联系导师。反对联系者有之,觉得联系导师是没实质意义的,导师也非常禁忌,搞不好弄巧成拙。支持联系者有之,觉得研究生毕竟是研究生,导师和学生要充分知道他们。到底怎么样,导师们的话最有说服力。
1.《求学考研》:每年复试前,联系你的学生多吗?
李明阳:外校的学生比较多,林学以外的专业联系的比较多。
吕喆:每年大约3|5人,约占本专业录取学生的20%|30%。
2.《求学考研》:在复试前,学生有必要联系导师吗?
文双春:没必要联系导师。假如想选导师,大家学校硕士研究生都是录取后至入学时才选导师,过早联系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。假如想通过联系导师打听到考试状况,更是没必要,由于学校每年招那样多人,你联系的导师可能不是命题老师,即便是命题老师,学生也不会了解;除此之外,你联系的导师也可能不是面试你的导师,由于每一个专业有不少面试小组,面试学生随机分配。所以学生复试之前联系导师,根本不起用途。
3.《求学考研》:学生什么时间联系导师最好?
王德华:学生应该在考试报名之前就要联系导师。
李明阳:本校的学生可以提前联系,外校的学生在复试分数线出来之后联系最好,外校的学生假如没过分数线联系老师,其实质意义不大。
4.《求学考研》:学生使用什么方法联系的比较多?
李明阳:通常都是通过邮件联系,由于一些老师的电话号码是不公开的。
李先柏:通常都是通过发邮件联系导师,部分是通过打电话联系导师。
吕喆:有直接见面的,也有打电话的,个别发邮件联系。还是直接见面最好,如此可以有比较充足的时间面对面地交流,能更充分地互相知道。当然,学生发邮件有哪些好处是可以比较充分地展示简历和各种附件材料。
5.《求学考研》:在复试前,学生通过邮箱联系你,一般你会回复么?
李明阳:我一般都会准时回复的,但对于一看就是广撒网的邮件,我一般是不会回的。
李先柏:我都会回的,(文章来源《求学考研》杂志)除非被弄到垃圾邮件里了。有的学生的邮件名古里古怪的,其中有两个日本字再有两个韩国字,比较容易被搞到垃圾邮件中。不少大学老师的邮箱都有软件进行审核,名字非常古怪的或许会被扫到垃圾邮件中,联系我的学生当中就有先例。
小知识:防止邮件进入垃圾邮箱
(1)不要群发邮件,群发邮件进入垃圾邮箱的几率极高。
(2)邮件中不要出现像发票、广告、营销、宣传、¥等典型垃圾邮箱常常出现的字眼或符号。
(3)注册的邮件名必须要比较正式或者比较文雅一些,不要古里古怪的。
6.《求学考研》:在学生联系你的邮件中,一般存在什么问题?
李明阳:联系的非常盲目,没目的和针对性,学生联系之前没认真查过导师的信息,不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,如此非常不好,给导师印象非常差。没目的,非常盲目的发邮件,反倒起到不良反应。
发完邮件就没动静了,主动性比较差,给人广撒网的感觉。
李先柏:学生的积极性不够,没花足够的时间去搜寻信息,对老师的具体研究不了解,不知道导师的优势和劣势都是在哪儿,明显花的精力不够。这体现学生对自己读研更不是非常了解。
吕喆:最大的问题是不署名也没抬头的群发邮件,看着就莫名其妙。第二是所附简历不可以展示学生在科研方面的潜质。
王德华:
缺少相应的规矩,如邮件中没称呼,没落款。有时称呼是错的,明明联系的是张老师,你称呼尊敬的李老师。这一看就是复制粘贴过来的。这类都是细节,但做学问的,都非常关注细节,而且这种错误不可能不被发现。
小知识:邮件的格式
尊敬的某某老师:(必须要提到他们的姓氏,并了解是男老师还是女老师)
你好!
冒昧打搅你,我是某某某(男、女,年龄,籍贯,现是某某大学大四学生,我是从网上(什么网,或者某本书,或者某本学术期刊上)得到你的邮箱,我于XX年1月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,政治XX分,外语XX分,专业一XX分,专业二XX分,参照去年的复试分数线,我可能有机会参加某某学校的复试。
正文部分。
第三感谢你在忙碌的工作中抽时间读我的这封信。
衷心祝愿你身体健康,工作顺利!(祝语)
此致
敬礼!
学生署名
日期
7. 《求学考研》:有些学生想让导师多知道自己,于是在邮件中写的比较多,如社团活动、社会活动、参加过的企业实习,等等,如此的简历是导师想看到的么?
李明阳:写这么多,我觉得会有不良反应。和导师的研究方向无关的信息,反而是干扰信息。
由于导师招学生是为了科研,假如学生在其他方面参加的过多,用了不少时间,导师会担忧这学生是不是对科研有兴趣。
李先柏:可以比较多,但必须要分类,用显眼的颜色标注出来,让导师可以一眼看到凸显的信息。由于不一样的导师对学生的关注点不同,经管类的专业如营销等专业,对社交能力有一定量的重视,这个时候你的表达能力,外语水平,演讲比赛的获奖可能是导师想看到的。从学生的助教、义工等方面,可以看到学生的社会责任感、爱心,导师也需要多方面知道,依据学生的特征去培养学生。
吕喆:其他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有其实比没好,但太杂太滥不妥。
王德华:
你参加了社团活动、社会活动可以写,但导师更想知道的是你通过这类活动你有什么收成、体验和感悟。
8.《求学考研》:通过学生的邮件,你想看到什么内容?
王德华:导师最想看到的是你的学习成绩;第二,是参加过什么科研活动,这是显示你能力的地方,由于你是来考研的,不是公司招聘;第三,要有个人自述,可长可短,主要内容是为何选这个专业,为何选这个导师。国内的学生写个人自述存在的问题是套话、空话太多,什么爱国、爱党等等。个人自述所体现的逻辑思维能力更要紧。
李明阳:学习成绩,与研究方向有关的课程成绩,和研究方向有关的实习历程等。
吕喆:作为导师,更期望学生在简历中展示自己对科研的态度、科研方面的能力或潜质,与科学常识和实验技能方面的储备状况。
9.《求学考研》:学生联系你,你讨不想上学生问那些问题?
李先柏:没。只须我能回答的问题都会回答,时间比较紧会回答的简短一些,时间比较宽裕的时候,回答的可能详细一些。学生问我学术背景,兴趣喜好,留洋的背景等,我都会回答。
吕喆:我不讨不想上学生问任何问题。
10《求学考研》:学生在复试前,联系多位导师,是否一件比较犯禁忌的事情?
李明阳:学生不要群发邮件,尤其是一个学科内同在一个办公室的老师,一交流发现都收到同一个学生的邮件了,发的内容一样,甚至是抬头都没改,这给人的印象就比较差,感觉这学生比较随便。
李先柏:我是不会在意的,最好的例子就是学生出国留学都会多联系几个老师,甚至有些老师还会问你还联系了什么老师。不过,学生应该实话实说,譬如说我联系了3位导师。
吕喆:这种做法可以理解,不过一旦双方已经达成了协议,都到了非此导师不选、非某个学生不要的程度,学生还在不停地联系其他导师,探寻更大更好乘凉的树,就不妥了。
王德华:不禁忌。但最禁忌的是群发邮件。群发的邮件基本上会当做垃圾邮件处置,没一个老师会认真看你的邮件,也不会回复。
11.《求学考研》:复试前,你觉得学生多长时间联系导师一次最好?
李明阳:过多联系一定不好,考试前一次,表达一下基本状况;上了分数线之后,再表达对导师的方向有兴趣,一般两三次已经足够。
吕喆:
1|2个月联系一次即可。
王德华:不要太频繁,你要真有事问,不要想起一件事就给导师打电话,发邮件,由于导师一般都比较忙。
小知识:联系导师时这类问题不该问
(1)不要直接询问导师关于招考人数、参考书目、历年考试试题等招生简章上已经有明确说明的问题,导师的工作也非常忙,讲解如此的问题会让他感觉考生依靠性太强。 (2)不要问关于试题的重点信息等,容易事与愿违。
12.《求学考研》:在复试之前,学生需要见面,你会见一下学生吗?
李明阳:对比较认可的学生,或者确保分数线一定能过复试的,或许会见面,其他的一般不见面。由于目前每一个导师的招生名额都非常有限,假如见了学生并答应的话,而没录取,双方都会比较尴尬。
李先柏:可以见面,和学生聊一聊,增进一下知道,一般我没课的话,就和学生见一下。
吕喆:假如复试即确定导师,则应该先面议一次;假如像大家学校如此,入学后再选导师,倒不见得复试前就去面议了,假如谈了而且当时感觉都很好,可到了正式选导师时却又忽然变卦,可能反而不好。
王德华:我想见。复试,能见导师就见导师,电话通信的成效还是不如见面的成效好,有时面议5分钟可能就把事情敲定了。学生都到办公室了,导师也不会拒绝。去年复试期间有个学生打来电话,我在电话中说我是有个名额。过了一会,学生打电话说,她已经买好了来北京的车票了。学生都来了,即便我没安排时间,也要挤时间见一下。导师不会讨厌如此的学生。
14.每年联系院长等有行政级别的导师或者是大神都很多,你如何看?
李先柏:不要只盯着院长的地方。学生给导师发邮件,导师一般都会回,但院长等有行政事务的导师都比较忙,而这类导师收到的邮件都比较多,是普通教授的数倍,可能不会仔细看,甚至是不看。
李明阳:领导比较忙,大神的学生比较多,没那样多的时间指导学生。不少人可能觉得可以找工作容易,其达成在也非常难,由于目前的公务员、事业单位等都是统一考试,导师非常难打招呼。读了这类领导,大神的学生,假如由于得到的指导不够,毕业的时候没学到东西,找工作的时候反而处于劣势。
王德华:这要根据学生的种类来讲。
假如学生的依靠性比较强,导师不指导的话就不了解如何做,如此的学生尽可能不要报有行政级别的导师,由于行政事务会有不少杂事,他不会有普通老师那样多的时间去指导你。
独立性强的学生报哪种导师不同不大,他需要的是时间、空间、经费和自由,他有我们的想法,办法也可以自己解决 ,导师没时间,并不影响他。
假如真要做学术,要挑一个对特别有利的导师,能助你一辈子的老师。
是否应该联系导师?显然,不一样的导师有不一样的立场,给出不一样的回答。有些导师觉得提前的认知是有必要的,有些导师则感觉即便联系了用处也寥寥,还有些导师为防止非必须的流言蜚语和麻烦,更期望在复试前和学生维持距离。
但在看上去针锋相对的看法中,其实大家并不难发现,导师拒绝的并非联系导师本身,而是不主张低效的、过于功利的联系。在研究生考试中,复试是极其重点而敏锐的一环,导师身上背负的重压并不下于考生,他们也了解联系导师对考生的意义。只须在联系之前能对导师充分知道、有备而来,而且在交际的过程中不逾越师生的底线,为人师者是不会拒绝学生的。